你的位置: 半岛 > 音乐知识 > 钢琴技巧

论钢琴表演艺术

2024-07-22 10:53:04

  论钢琴表演艺术钢琴演奏艺术以其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作品深入人心,而钢琴艺术指导是钢琴演奏艺术的一个分支,它在声乐、器乐以及舞蹈表演领域内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这对钢琴演奏者有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演奏者具备良好的独奏能力,更应具备与合作者默契配合的能力。它与钢琴独奏不同,演奏者和合作者永远是默契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钢琴艺术指导作为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再创造的一个过程,无论是器乐曲、声乐曲、还是舞蹈,都是由演奏者、演唱者、舞者共同完成的。钢琴艺术指导不仅是一个参与者,一个好的钢琴艺术指导会对演唱者、演奏者及舞者起到良好地促进作用。

  钢琴艺术中,声乐艺术指导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歌唱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将音乐思维及艺术表现体现得淋漓尽致。它具有相对独立的音乐结构及艺术表现的意义,可以说是钢琴演奏艺术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不同音乐风格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各艺术院校音乐专业的演唱艺术实践中,演唱者都无法离开默契配合的钢琴伴奏,它能将演唱者的作品演绎以及情感表达衬托的更加丰富多彩,将演唱者的表现力展示的尽善尽美。

  钢琴家约瑟尔·霍夫曼曾说过:“要动脑筋和情感去发掘隐藏在乐谱间的内容。”伴奏者必须要从不同体裁作品的音乐风格和不同情愫上的差异,进行合理的、规范的艺术处理,使之与演唱者所表达的作品风格相一致。

  由于器乐表现的复杂性,器乐艺术指导相对于声乐艺术指导有着诸多方面的差异。器乐演奏不像声乐作品带有歌词,因此伴奏者与演奏者的合作就显得更为重要,只能通过彼此有机的合作以及音乐旋律自身的起伏来表达音乐主题,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

  同时器乐具有与人声不同的音色、音域,而且器乐作品相对声乐作品篇幅较大,曲式结构和调性变化也较为复杂。这对钢琴伴奏者的技术要求更高,既要把握作品的高难度技巧,又要与演奏折默契配合,将作品中的情绪变化和整体音乐风格把握得精准到位,同时,器乐艺术指导更应该强调器乐的歌唱性。。

  舞蹈艺术是以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表演艺术的形式,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中国古代美学论著《乐记》中就曾说:“乐为舞之心,舞为乐之容”。舞蹈钢琴艺术指导既是舞蹈音乐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同时也是钢琴艺术指导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舞蹈钢琴艺术指导是通过与舞者的合作来体现自身的艺术价值,它不仅是舞蹈基本功训练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一件完整的舞蹈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艺术指导的弹奏除了需要出色的钢琴技巧之外,还必须对舞蹈的基本动作、形式和构成非常的熟悉和了解。将音乐情绪的张力和舞蹈语汇的张力达到统一,从音乐的连接、力度、速度、和声及雕饰调性色彩的运用上都必须服从舞蹈的要求,与舞者配合默契达到乐舞的完美合一。

  在芭蕾舞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钢琴艺术指导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钢琴艺术指导需要达到音乐节奏与舞蹈肢体语汇的默契配合。芭蕾基本功训练的钢琴音乐强调鲜明的节奏和稳定的节拍。

  芭蕾基本功训练中的“双手扶把”(Battements tendus)主要训练身体的舞蹈站姿,在芭蕾舞者身体延伸的同时,钢琴艺术指导应用舒缓的伴奏音乐给以辅助,结合舞者的呼吸,在4/4拍a的行板中渲染内在、安静地氛围。

  强调严格依照全脚一脚掌一脚尖的过程擦出,并按脚尖一脚掌一全脚过程收腿,钢琴艺术指导重音的给出显得尤为重要。擦地停两头是指在擦地过程中还是要轻快一些,而在擦出后的点地及收回后的站位比需用力。这样动力腿在张弛有序中得到肌肉锻炼。为了使全过程在松弛不僵化的状态下达到训练价值体现优美的自如性,擦地的钢琴伴奏音乐适合选用稍慢的2/4拍,利用附点节奏的推动力和三连音伸缩节奏的配合,张弛有度。干净利落的完成擦地动作。

  训练主要拉伸大腿内侧肌肉,右手扶把,左手向身体斜下方伸展,双脚脚跟并拢,脚尖打开呈一字线。下蹲,双膝向脚尖方向打开,臀部向前顶,强调动作延伸时的匀速与连贯。钢琴艺术指导利用3/4的拍子,左手均匀连奏分解,右手多以持续音演奏为主。在单腿蹲(Plies)中,左手在分解和旋与柱式中交替演奏,配上右手连续的三连音营造有稳定基础的延伸感,柔和、安静而内在。

  在芭蕾基训中是一种力度训练的动作,幅度不大,只有25°高,但要求动作做得短促而有力。小踢腿同擦地有不少相同之处,可以说它就是从擦地这个动作发展而来的,尤其是前旁后的三个方向的出去和收回,在规格要求上完全与擦地相同,腿的绷直、外开也都相一致,因此同擦地一样在钢琴伴奏中采用2/4拍。但它不同与擦地的是擦地是在地面上做停留,而小踢腿是经过擦地后在空中25°的空间做停留,另外在力度上也有区别小踢腿比擦地更用力,动作腿的踢出要像射箭般的迅速敏捷因此虽然同为2/4拍,小踢腿的音型多用跳音、十六分音符,显得更为跳跃、密集和具有活力。

  形式有前腿,旁腿,后腿,盖腿,片腿,盖片腿,倒踢紫金冠等多种形式,是增强柔韧度与爆发力的练习。强调起腿要有力、踢腿要快、落腿要轻中有稳。为了使舞者能更好的达到训练目的,钢琴音乐应采用2/4或4/4有力的中速,用左手的柱式强调主力腿的稳定,用右手的音程和附点节奏强调具有爆发力的重音并推动整体的韵律。

  舞蹈钢琴艺术指导是舞蹈课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舞者的乐感提升提供音乐的支撑,为培养优秀的舞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钢琴伴奏艺术是钢琴演奏艺术中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的运用于所有的音乐艺术体裁,表演者的情绪、艺术表现力、感染力以及对作品诠释的准确性都与钢琴伴奏有着紧密的关系,它将推动整个艺术作品的表现。想要在钢琴音乐表现方面以及整体艺术感染力上达到风格、情愫到意境浑然一体,就必须提高钢琴伴奏者的专业技巧与音乐素质。

  在我国专业音乐院校中,钢琴系的学科专业建制还存在许多问题,一般分为主、副科教研室,这样的划分仅仅是依据学生对钢琴学习的目标、程度以及性质来划分的。对于钢琴学科专业的建制来说,没有太大的积极意义。从实质性的划分来看,应该将其表演形式和专业技能以及音乐素养这三个方面来划分。一来可以培养出独奏型人才,二来培养出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客观的需求,同时也将完善我国的教育机制和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欣赏具有“多样性”的需求。钢琴艺术指导所涉及的艺术领域和范围日益扩大,从声乐、器乐、舞蹈到影视、体育杂技等等,无不凸显起作用和魅力。 钢琴艺术指导作为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再创造的一个过程,无论是器乐曲、声乐曲、还是舞蹈,都是由演奏者、演唱者、舞者共同完成的,因此优秀的艺术指导对于合作者来讲无疑是如虎添翼。钢琴艺术指导作为一种表演的艺术形式,随着文艺事业的繁荣,必将得到发展,其艺术地位也会与日俱增。

  在钢琴教学实践中,钢琴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进行学生钢琴演奏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而文化修养作为影响钢琴教学提升以及实现钢琴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对于钢琴教学的作用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于钢琴作品的理解、掌握以及分析表现上,学生在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情况下,能够实现更加全面以及系统、深刻的对于钢琴教学中钢琴作品以及知识的理解,进而进行掌握、分析,并通过学习,对于钢琴作品的思想以及情感通过钢琴演奏技巧表现出来,以实现提高钢琴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作用和目的。下文将从文化修养对于钢琴教学中钢琴作品的理解以及分析、表现三个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以实现文化修养对于提高钢琴教学作用的分析论述。

  首先,文化修养作为一个软系统,它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表现主要是为钢琴演奏艺术提供智力支撑和动力源泉,对于钢琴教学具有全方位以及系统化、深层次的作用影响。在钢琴教学开展中,钢琴作品作为钢琴教学开展的一个重要媒介和目的,一旦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不管是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作品的选择,还是学生在进行钢琴教学作品的理解中,都能够有更高效与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中理解基础上,通过分析掌握与学习后,能够更好的将学习获得技能与知识再次应用到钢琴作品中,并通过钢琴作品表现出来,最终实现钢琴演奏能力的提升,满足教学目的并实现教学目标,对于提高钢琴教学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因此,文化修养对于提高钢琴教学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对于钢琴作品的理解上。

  在钢琴教学实践开展中,其教学开展与实施的主要内容就是进行学生钢琴演奏能力的培养,而钢琴演奏本身作为钢琴艺术中的二度创作阶段,是实现钢琴艺术一度创作以及三度创作连接的重要桥梁和中间环节,其中,钢琴的二度创作也就是钢琴演奏与钢琴一度创作,也就是钢琴作曲,和钢琴三度创作,即钢琴欣赏的实现,都是以钢琴作品为主的,因此,学生对于钢琴作品的理解以及掌握、运用情况,在整个钢琴教学中最为关键和重要。其中,在钢琴演奏阶段,由于钢琴演奏本身是一项较为复杂的艺术创造过程,并且作为整个钢琴艺术的中心,是实现钢琴艺术的设计图纸,也就是曲谱,向真正的音乐建筑转变实现的过程,少了钢琴演奏这一环节,就不能够实现真正的钢琴艺术。而进行钢琴作品的理解是进行钢琴演奏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实现对于钢琴作品的理解,就不能够进行钢琴演奏,就算勉强演奏出来,也会表现的浑浑噩噩,不得其章法。

  在进行钢琴作品的理解中,从心理学上出发,对于理解解释为逐步对于事物联系以及关系的认识,直至实现事物本质以及规律的认识的一种思维活动。对于理解的方式又可以分为直接理解与间接理解两种类型,其中,直接理解为没有中介思维参与,是由个体通过目前的亲身经验实现的一种理解行为;而间接理解则是借助前人的经验或者是个体遗忘的经验,经过一些列的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等中介思维所实现的一种理解行为。在钢琴教学中,文化修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对于钢琴作品理解的深浅和多少,而文化本身作为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概念,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综合,并且对于艺术以及音乐、钢琴等,具有十分中的指导作用和意义,因此对于提高钢琴教学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在钢琴教学中,文化修养对于提高钢琴教学的作用,还体现在文化修养对于钢琴作品的分析作用上。在钢琴教学中,以学生钢琴演奏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为目的,而进行钢琴作品的分析也是钢琴演奏中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艺术环节,结合钢琴艺术的整体特征来看,进行钢琴作品分析是完成钢琴艺术的具体实施计划部分。通常情况下,进行钢琴作品的分析,既是一种全面文化知识实际应用实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种综合文化修养具体应用体现的过程,要想实现对于钢琴作品的全面与深入分析,必须要以文化修养作为基础,进而保证钢琴演奏顺利与成功。

  通常情况下,进行钢琴作品分析,主要是对于钢琴作品的作曲家生平简历以及艺术道路、美学追求和思想倾向、艺术风格等进行理解与把握,同时还需要对于钢琴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艺术形式进行理解和把握。其中,对于钢琴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把握,主要是进行钢琴作品题材以及主题、情感、人物、事件等的理解和把握;而进行钢琴作品艺术形式的理解把握,主要是进行钢琴作品的体裁以及结构、语言、手法、风格等的理解和把握。根据对于钢琴作品的这一具体分析过程也可以看出,文化修养高低在钢琴作品分析中作用,同时对于钢琴演奏水平的高低以及优劣作用和影响。

  在钢琴艺术中,钢琴作品表现的过程其实也就是钢琴作品演奏实现的过程,同时也是钢琴艺术创造的过程,文化修养在提高钢琴教学中的作用,还表现在文化修养对于钢琴作品表现能力的提高上。钢琴演奏的过程就像所有的音乐表演一样,以创造和创新作为生命,如果钢琴演奏与音乐表演过程中没有创造与创新,就不能实现真正的钢琴表演艺术。进行钢琴教学目的,就是进行新型钢琴人才的培养,在这一教学与人才培养过程中,文化修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创新能力高低,如果学生自身没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就不能够对于钢琴作品中的思想情感与艺术形式等进行很好的理解,自然也不能够很完善、全面并且带有创新与创造情感与能力的表现出来,自然也就不能够产生好的钢琴演奏艺术,达不到理想的钢琴教学效果。

  总之,文化修养作为钢琴演奏艺术的智力支撑和动力之源,对于提高钢琴教学具有全方位以及系列化、深层次的作用。进行钢琴教学开展与实施中,应注意通过文化修养的提高与增加,来实现钢琴教学的提高和发展,推动钢琴教学进步。

  [1]李思囡,陶亚兵.试析中国近现代钢琴教学技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

  [3]李爱华.创新教学模式是提高艺术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以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改革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

  [4]刘朝晖.出自于实践的真知――论鲍里斯・贝尔曼《钢琴大师教学笔记》带来的思考[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2(8).

  钢琴艺术发展到今天历经几百年风雨历程,且被冠以了“乐器之王”的称誉。这不仅是因为钢琴自身宽广的音域、独具魅力的音色及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力,更不仅是因为其所演绎的一首首经典、传承的音乐作品,其同样作为伴奏乐器而展现出灿烂夺目的艺术魅力,在器乐、声乐、舞蹈、戏剧等等艺术形式中钢琴的身影都给人以惊鸿一瞥之感。随着时代与音乐艺术的的不断发展,钢琴伴奏的地位及其所起到的作用愈来愈多的得到了相关学科的重视,钢琴伴奏专业从业者也开始对自身职业的定位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敏感度。现如今,虽然钢琴伴奏与独奏相比较,未有褒贬、高低之分,但在常年所积累的大众认识程度上伴奏与独奏两者的地位与相关影响却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与重视程度的不同,这也就导致了钢琴伴奏专业、工作、就业等相关情况发展不足的问题。也正是伴奏所处在尴尬位置,钢琴艺术指导一词应运而生,且涵盖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因此,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声乐艺术中,钢琴艺术指导所体现的重要性与艺术指导性展开分析,以帮助专业人士、大众群体更为清楚、清晰地了解与认知钢琴艺术指导的意义所在。

  在国外的音乐艺术演奏与教学体系中,钢琴艺术指导专业已经被当作是一门独立的钢琴专业学科。虽然从性质上看,其仍会与器乐演奏、声乐演唱、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相互合作、相辅相成,但在从业者所处的地位、重视程度、专业性体现与应用范畴上,褒贬、高低之分却已经非常淡化。而在中国,钢琴艺术指导专业虽已得到了专业性的认可,且被一些高等音乐院校作为独立学科成为必修课程,但实际上因起步较晚与重视程度不足,其专业性、系统性与科学性仍是在不断地完善过程之中,致使从事钢琴艺术指导工作的专业性师资、人才仍较为缺乏。近年来,随着中国钢琴艺术的迅猛发展,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也得以水涨船高,这也体现出了社会与高等音乐院校高度重视钢琴艺术指导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及建立规范性、系统性的钢琴艺术指导体系的决心。当然,仅依靠着熟练掌握钢琴演奏技巧就认为能够承担钢琴艺术指导任务而不必形成体系化学习,这是普遍的错误认识。在笔者看来,若是将钢琴独奏看作是以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作品深入人心,那么钢琴艺术指导就是伴奏者以其自身良好的音乐综合表现能力辅助演奏者完成与实现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它与钢琴独奏不同,演奏者和作者永远是默契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才是钢琴艺术指导真正的核心意义所在。

  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声乐艺术中,钢琴艺术指导与声乐教学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教授学生声乐演唱时。会从学生演唱声乐作品时的发声位置、演唱技巧、气息运用、歌词掌握等声乐演唱的基本技能着手。而钢琴艺术指导的意义在于从作品的唱词、音乐风格、情绪表达、作品调式调性、创作结构等与作品相关联的内容进行分析处理,进而使得学生所演唱的作品能够完整地呈现。进而教师在教导学生演唱技能与理论知识之外,结合钢琴艺术指导的作用还应当教导学生学习如何在演唱中聆听钢琴部分所演奏的旋律,并掌握如何让自己的演唱与钢琴伴奏旋律相辅相成。换言之,声乐作品的魅力与内涵,除了通过演唱者的演唱来呈现之外,还需要辅以钢琴伴奏对于旋律、作品的准确把握。这就要求演唱者与钢琴伴奏者同时需要对演唱作品的创作背景、意图、情感、风格特点深入了解与掌握,两者融合塑造声乐演唱的音乐形象,进而凸显声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由此不难看出,钢琴艺术指导与声乐演唱的关系所在,其承担着声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好比是画龙点睛,演唱者与伴奏者相辅相成提升艺术表现力,进而实现声乐教学效果与成果的提升。

  其次,需要明确的是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艺术指导性的体现。或许在很多人看来,钢琴艺术指导就是钢琴伴奏,而实际上在笔者看来,钢琴艺术指导与钢琴伴奏有着相同又不同的内涵体现。钢琴伴奏简单来说就是以演奏为基础的,而钢琴艺术指导不仅在演奏方面,更是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体现其作用,这也是其内涵的重要体现。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钢琴艺术指导的工作看似是辅以伴奏,但其更多的时候像是声乐教师的助教,在教学内容与训练之外,辅助教师对学生对作品音乐风格、识谱视谱、唱词准确性等方面进行指导,准确地说就是负责学生演唱技巧之外的部分。由此不难看出,钢琴艺术指导与学生演唱是相依共存、相辅相成的关系。辅以学生艺术表现提升的同时,其自身也应当提升艺术表现方面的能力来辅助演唱者的演唱,这就要求钢琴艺术指导具备音乐感知、音乐表现、肢体协调配合、音乐想象等等方面的全面能力,因为一个优秀的钢琴艺术指导者在自身能够了解声乐作品的艺术风格、音乐特点、背景、情感等方面的基础上,还要对演唱者能够加以指导与要求,进而让其演唱与钢琴伴奏融为一体,进而更好地驾驭作品与舞台表现。

  第一,钢琴艺术指导在演唱者演唱开始的时候是与演唱者同步的状态进行引导,也就是说通过作品的调式调性、音高音准、速度节奏、情绪情景带动演唱者进入到演唱的状态之中。此外,钢琴艺术指导还需要协调演唱者的气息节奏与钢琴伴奏的节奏同步,这就要求钢琴艺术指导在训练中,通过对作品进行详尽地分析,进而能够在演奏中引导演唱者预先掌握掌握了歌曲的思想内容,他就将以一种适合的表情方式进行呼吸,而不需要用比表达歌曲信息所需的更多的呼吸量。实际上,钢琴伴奏所带来的思想与感情上的冲动,总是有利于激励适当的嗓音冲动,从而使正确的气息协调能够自动地发挥着完美的艺术作用。而在演唱者对于气息、情感掌握之后,钢琴艺术指导还应当根据自身的演奏为其演唱营造一个特定的氛围,包括前奏、间奏、尾奏等部分,展现音乐形象的同时,帮助演唱者更好地进、出不同的情绪表达,进而更好地配合与引导演唱者对于作品情感的表达。

  第二,演唱者在演唱中除了情感方面的表达之外,在演唱音准音高、语调、气口等方面同样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同时钢琴伴奏对于演唱者确定音乐的节奏、速度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节奏和速度的准确把握是正确诠释作品的前提,钢琴伴奏能在节奏和速度的把握上给表演者一定的提示和帮助,使作品能够得到正确的诠释。这也就是说,钢琴艺术指导要在训练中配合演唱者的演唱习惯进行分句、掌控气口,进而使得演唱者演唱的完整性与艺术性。因此,钢琴艺术指导者要与演唱者在唱词的准确度、音乐风格的把握、演奏演唱速度节奏、作品调式结构、唱词气口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与配合,进而在演唱中按照要求完成演唱,保留作品完整性的同时,实现连贯性、流畅性与音乐美感的体现。

  第三,钢琴是一件擅长于烘托音乐气氛,补充音乐旋律的乐器,为演唱者进行伴奏,通过其丰富的表现力,结合乐曲的思想情感、背景,能够为声乐丰富织体,使得乐曲的表达更富形象力与表现力。此外,为了更充分地表现艺术形象,钢琴伴奏还起到了描绘作品意境、调动演唱者情绪,提高表现力,使音乐形象与音乐主题达到完美统一的作用。这一表现同时体现了钢琴艺术指导的另一功能即是帮助演唱者进行临场心理调控。演唱者在演唱中难免因为情绪的紧张或是兴奋,发挥失常或是没有发挥正常的演唱水准,那么作为钢琴艺术指导在伴奏中就需要为其加以弥补,保证演唱的相对完整与完成。我们常说:“打的出去,拉的回来”,其道理就在于此。如果演唱者在演唱中出现失误,那么钢琴艺术指导在伴奏中就要加以弥补,能够配合演奏或是将演唱者“拉”回来,通过巧妙地化解帮助演唱者在出现失误的时候稳定其心理。这一作用不仅体现在演唱中,更体现在日常训练中,通过艺术指导来辅助,两者不断磨砺成熟,不断总结改进,进而合作完成作品的表现。

  综上所述,钢琴艺术指导于声乐演唱、教学中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两者既有各自的特点,又必须具备统一的平衡关系。由笔者的分析相信不难看出,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演唱、教学中承担着解读、气息引导、感情培养、艺术表演等等不同的责任与角色。作为一名合格的钢琴艺术指导,只有全面地对自我进行定位,才能够出色地完成声乐艺术指导的任务,进而在钢琴艺术指导与声乐演唱两者水平共同提升的基础上,实现两者艺术层次的不断提升。

  钢琴演奏是音乐实践三大环节的中间环节,它是美的艺术。钢琴演奏中包含着丰富而宝贵的美学思想,本文将从钢琴演奏艺术其中的几个侧面,对其美学因素、原则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本体:从美学意义上看,通常认为乐音及乐音运动形式就是钢琴音乐的本体,乐谱是音乐本体的载体,而钢琴演奏是基于作品文本理解和原创理解的二度创作,因为演奏者的每一次演奏都重新创造了音乐本文(乐谱),从而也创造出了钢琴艺术的本体。

  钢琴演奏对于演奏者来说是一种二度创作,而对欣赏者来说,它恰恰是一种本体的展示,并且为欣赏者提供了一个鲜活的音乐本体。展现音乐本体,就要求演奏者不断练习,不断对音乐本体进行正确的审美体验,而这种体验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完全不同于听众侧重于听觉欣赏,而是一种二度创作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精神创作体验。这便要求演奏者要赋予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只有扎根于体验和创作的钢琴艺术,才符合钢琴演奏本体的客观要求。

  个性与共性:由于我们不可能对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进行绝对明确的规定,因此也会各自表现出音乐审美理解中的个性化倾向,不同的演奏者对同一作品往往会引起不同的共鸣。任何人的理解都是站在自己所处的特定立场上,把作品作为一种多层次性、多风格性的东西来理解。每位演奏家的演奏都有着不可替代性,这种不可替代的东西就是个性。个性的形成是演奏家自身不断积累的结果,是演奏家艺术独创性形成的过程,所以个性必须与众不同,具有创新精神。

  与个性对立的是共性的问题,我们说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钢琴演奏当中也同样如此,脱离了个性的共性是不存在的。共性就是所有演奏者演奏同一作品的共同基本特点。这是因为受作品本身的约束和限制,我们知道在浩瀚的钢琴艺术海洋里,蕴含着各种各样的风格作品,一位作曲家就是一种风格,一位作曲家的不同创作时期也代表了不同的风格,这些个性汇成了一种共有的风格。所以在发挥个性处理的同时,还是不能逾越基本风格的限制。例如:迄今为止,很多演奏家都灌制、演奏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他们在一些细微的个性处理上都各有不同,但不论怎么变化,他们都是要表达具有“典型贝多芬”风格的总的精神特征。一句话,我们在发挥个性的同时,首先要尊重一度创作,尊重作曲家的基本创作情绪,更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这是因为追求独特的个性、创新风格恰恰是艺术发展的规律,也是钢琴艺术发展的生命。

  存在和意识:任何物质形式,它都有一种存在方式,钢琴音乐艺术的存在方式是人的精神创造的超越性存在。

  乐谱只是一种纯粹的书面物质载体,它们从听觉角度来看没有意义,只有当它们被指向、被演奏,才具有意义。所以钢琴音乐作品的真正存在表现在它被接受之中,只有当它被演奏之后,它才可能和社会意识发生关系,才能产生影响,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才能将作品文本从静态的符号中解放出来,将其具化为活生生的音乐。

  另一方面,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存在的反映。只有在有了钢琴音乐艺术美的存在,才可能有音乐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作为演奏者的一种主体能力,需要演奏者不断实践,不断对钢琴演奏艺术进行探索,反复吟味;只有具备这样的审美素质和能力,才有可能真正表现钢琴演奏美的存在,只有在“那一瞬间”,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了这份音乐的存在。

  总之,意识寓于存在之中,存在是意识的先决条件,但在钢琴演奏艺术世界里,意识的主体作用又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钢琴音乐作品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它是意识的一部分,只有当作品呈现在我们意识中的时候才真正存在了。

  感性与理性: 钢琴音乐具有感情特点,它可以唤起听众的情感反应和审美意境,而演奏者自始自终也脱离不开感性的体验。情感的能动性活动在钢琴演奏创造中是头等大事,每一位演奏者的音乐感性反应都是不一样的,都具有各自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这里还要谈论一下与钢琴演奏感性相对立的、理性的存在和作用。钢琴演奏理性的突出表现首先是技术。技术是一种纯理性的产物,对于一首作品的诠释与演奏,如果没有技术或在一些环节上欠缺技术,那便根本谈不到理解作品和表现作品。理性在这里又一突出表现和作用是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这里需要演奏者具备非常到位的理性把握。这首先是由钢琴的特殊构造(打击乐性质)决定的,钢琴演奏者对于改变已奏出的声音是无能为力的,演奏者总是在内心中提前听到那些将要奏响的音响,以便调整准备自己的动作。

  理性固然重要,但在钢琴演奏中如果把理性绝对化、片面化,脱离感性的想象空间,那么钢琴演奏美也就失去了它自身富于表现力的美学意义了。所以我们说,钢琴演奏不单是理性的,而且也是感性的,甚至是超理性的。也只有将理性的把握和感性的表达内在而完美的融合,才能真正掌握钢琴演奏的艺术精髓。

  上述四点只是对钢琴演奏艺术的几点最基本的探讨,但这也是构筑整个钢琴演奏艺术的最重要的几个部分环节。可以这样认为,钢琴演奏艺术本身就具有多侧面性、变化性、多义性,而以演奏者的内在尺度去把握钢琴演奏的本质,通过强化个性来表现共性,通过情感相联系理性,就能发现作曲家本身的创作意图与潜在的没有发掘的深刻意义,这也是被称作二度创作的钢琴演奏实践的最本质的要求和内在的含义。

  涅高兹钢琴理论教学关于艺术修养的观点主要体现在思想的艺术性修养和歌唱性艺术修养两个方面。涅高兹认为钢琴音乐演奏者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或者说情感的艺术修养,而且还要加强歌唱性艺术修养的训练,演奏者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歌唱性艺术修养,才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演绎钢琴音乐,演奏出的乐曲才会充满情感。实践中,涅高兹钢琴教学理论对提升学习者的艺术修养也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习者艺术修养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激发他们艺术灵感、提高钢琴音乐的审美标准、感知客观世界所带来的“美感”等,使得他们在学习、演奏钢琴音乐作品时融入自己的情感,实现作品演奏的“二次创作”。

  涅高兹认为钢琴音乐是创作者、演奏者思想感情的载体,艺术则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是现实生活在艺术领域的间接反映。无论创作者、演奏者拥有多么高的钢琴音乐艺术表演天赋,如果不能将钢琴作品的艺术形象与表达目的的关系处理好,那么其演奏注定不会成功。因此,涅高兹钢琴教学理论特别注重强调钢琴音乐演奏技巧与演奏者情感、理性之间的平衡,将唯美主义的表演与娴熟的演奏技巧融合在一起,使得涅高兹所演奏的作品音色、内涵、旋律以及其个人的情感浑然融为一体。涅高兹认为钢琴音乐的音色处理、音乐诠释的效果如何与演奏者的“内心情感、思想、技巧”等密切相关,这与戈登威泽严格的钢琴教学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涅高兹钢琴教学不赞成过多的炫技表演,而是更加注重用平实、淳朴的演奏技巧来展示钢琴音乐作品的艺术美。

  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效果如何与演奏者的“感觉”、技法密切相关。涅高兹钢琴音乐教学理论推崇音乐至上,注重钢琴音乐本身与演奏的逻辑性,学习者必须要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逻辑来分析作品的内涵、思想、演奏技法,这样才能够体会到创作者谱写曲目的目的,进而确定音乐作品的结构、演奏规律,这一点在其任教期间得到了体现。涅高兹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对待每一部钢琴音乐作品的态度都极为严谨,要求学习者必须要处理好每个音符,因为,他认为声音是钢琴音乐表达的最好载体,音符掌握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音色训练的效果,而音色又是钢琴音乐演奏者需要重点掌握的一个技术性要素,只有悦耳动听的乐曲才能够打动听众,引起他们的共鸣。以基本的技巧训练为例,涅高兹认为要在乐曲演奏中演奏出完美的“音色”,演奏者的手指必须要放松,而且要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从肩部到指尖都必须要足够的放松,确保力度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够将演奏者注意力转移到乐曲演奏的过程中去,他们演奏出的音乐才具有丰富的情感和灵性。涅高兹对待钢琴音乐作品的严谨、务实的态度,有助于引导学习者端正钢琴音乐作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果,

  涅高兹是一名世界级的钢琴音乐创作者、演奏者,更是一名职业的钢琴音乐教育家,追求教学与演奏的自然朴素的风格是其钢琴音乐教学、演奏的鲜明特点,比如,他演奏的十二平均律、贝多芬奏鸣曲以及斯克里亚宾的交响曲等等,都表现出优美悦人、灵活曼妙的特点,突破了钢琴音乐演奏的“刻板化”限制,手指技法、表演风格都显示出了其对钢琴音乐诠释、音色处理的独到之处,相对于一些钢琴音乐演奏家精心“设计”的表演而言,涅高兹的演奏具有了热情、朴素、奔放、真挚的浪漫主义情调。涅高兹的钢琴教学理论向我们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钢琴音乐、什么才是钢琴音乐教学的重点,教学、演奏重在神、情感,而形式、外在的表现只应该成为钢琴音乐的附属物,涅高兹所倡导、实践的钢琴音乐教学、演奏的“归一风格”对提高当前高校钢琴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促进钢琴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涅高兹认为信心是学好钢琴音乐的基础,学习者的信心越大、心情越放松,演奏就会越到位,创造宽松、良好的钢琴音乐教学环境是实现钢琴音乐教学目标的必要保障。如果演奏者过于紧张,就会给自己造成心理压力,技术动作就难以到位,就比较容易出现弹错音的情形,可以说,心理障碍影响演奏者的技术水平的发挥。钢琴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优越的教学环境,引导学习者突破心理障碍的限制,增强自信心,做到松弛适度,确保手指灵活、稳稳站立,提高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性,并将各个部位的力量通过手臂传递到指尖上,克服自身的紧张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潜力,提升钢琴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效率。

  18世纪另一个非常大的成就是在钢琴键盘方面,是由德国的约翰塞巴斯蒂安(JohannSebastianBach)所提出并且研究的理论。由他的妻子所撰写的《安娜玛格达莉娜笔记》一书中对作品的装饰音修饰、音符的润色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述,成为最早的一本钢琴键盘教学法的工具书。此后,德国的历史学家为所著的传记《论约翰塞巴斯蒂安的生平、艺术和作品》中对所创立的钢琴指法体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的钢琴弹奏指法体系改变了传统的指法运用模式,强调了拇指的重要作用,为近现代的钢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总体来说,18世纪上半叶欧洲的古钢琴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钢琴的演奏艺术和教学活动更是达到了顶峰的境地,而这一切都与以及众多的钢琴艺术大师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18世纪下半叶,欧洲处于古典主义时期,这个时候欧洲的音乐艺术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从而更好的推动了钢琴演奏理论的创新和完善。C.P.E.所著的《论键盘演奏的真正艺术》一书中非常详细的讲述了这个时期关于钢琴演奏和教学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很多部分和观念都继承了他的父亲约翰塞巴斯蒂安所提出的理论,并且进一步的发展了其父亲的理论观念。例如:他主张放松状态的手型,反对僵硬的触键模式;主张进一步发挥在钢琴弹奏中拇指的作用等等。

  另外,他还着重强调了表现力的问题,主琴演奏者应该通过技术来表达情感,体现更高的钢琴艺术价值。在18世纪,西方钢琴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相关理论体系方面也是为后世钢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这个漫长的过程当中,库普兰、、C.P.E.、蒂尔克等等的钢琴大师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帮助完成了世界古钢琴到近代钢琴的演奏与教学艺术方面的完美转变,为钢琴演奏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于钢琴演奏和教学的发展来说,19世纪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在19世纪西方涌现了众多的钢琴艺术大师,推动了钢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相关理论的更加完善。

  首先是在19世纪上半叶匈牙利的钢琴教育家约翰尼波默克胡梅尔出版了一本影响深远的钢琴艺术方面的著作———《钢琴演奏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大全》,书中详细的讲述了在钢琴教学当中关于手指训练的全部的步骤和影响因素、注意问题等等,并且还建立了“手指学派”的理论体系,在当时的影响不容小觑。同时他的这部巨著中的很多关于钢琴教学的方式和美学的思想为我们研究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演奏风格和艺术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其次是意大利的钢琴家穆齐奥克列门蒂,创立了动力性的演奏风格,之后由贝多芬发扬光大,成为古代西方钢琴演奏史上真正的具有意义的钢琴演奏风格。而且穆齐奥克列门蒂还确立了当时非常具有创新意义的“连奏”技术,可以更好的变现演奏的抒情性,从更高的层次上增加了西方钢琴演奏的表现力,使得钢琴演奏更容易感染人。

  然后是德国著名的钢琴艺术家约翰巴普蒂斯特克拉默继承和发展了克列门蒂的很多思想和理念,他的《钢琴练习曲》(GrossePraktischePianoforteSchule)颇为著名,加之他后来所创作的众多的钢琴练习曲,在音乐织体和节奏的类型等等的方面都非常的丰富和完善。对于现在的钢琴练习者来说,这都是非常重要的练习教材。

  这些相关的理论和著作为19世纪西方钢琴艺术的发展打下来非常牢固的基础,后来不断有钢琴艺术家对其进行发展、完善和创新,将钢琴艺术的弹奏和教学发展到更高的层次之上。

  乐感是指人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通常表现为人在音乐欣赏或音乐表现时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能力。前者的表现是隐性的,潜在于人的内心活动;而后者则将这种内心活动付诸音响传达出来。而钢琴演奏中的乐感是指对钢琴音乐作品内在涵义的深刻表现能力。人们常讲要用“内心歌唱”,要“有表情地”弹奏,亦即此意,就是指演奏要有乐感。它是音乐表演艺术(演唱,演奏)的灵魂,更是钢琴演奏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决定青年钢琴家成为艺术家的关键。乐感的状况对于钢琴表演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在音乐欣赏中,一个人若难以或不能真切地感受到音乐的美,便认为他的乐感不好;同样,在音乐表现中,一个人若难以或不能贴切地传达音乐的美,我们也会认为他的乐感不好,因而乐感这一概念的涵义应当包括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两方面。

  在钢琴演奏中,演奏家面对现成的曲词作品要追思音乐原旨,发掘其中真谛,也要结合自己的理解感受,用手指在琴上将之表现出来,将带有自己鲜明个性色彩的对生活的感受、愿望化为音乐叙述以示他人,进行由知而感的创造。可以这么说,支配着手指的是对乐曲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弹奏者的乐感状况。

  对于乐感的来源,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乐感是先天性的,父母给的,有人则认为乐感是后天性的,经过学习得来的。前一种观点可以由此而决定一个人可否从事音乐艺术表演事业;后一种观点是任何人都可通过勤学苦练而获得演奏艺术所必备的乐感条件。以上两种观点,中外古今无数事实证明,无论先天论还是后天论都是片面的。应该承认,人的大脑器官对于音乐的感知反应是有差别的。听到同一音乐片段,有人能浮想联翩,有人却充耳不闻;有人可手舞足蹈,有人却无动于衷。显然对于非音乐的耳朵,再动听的音乐也是没有价值的。然而,玉不琢不成器。对于音乐具有良好的乐感,只是具备了从事钢琴表演艺术的某一方面的先天条件。钢琴演奏所需要的乐感,是需要经过一定专业训练的,是需要通过演奏技巧来表达的,达到一定专业程度的、具有艺术价值的乐感。这种有别于自然状态的乐感需要一定的天赋,但更需要有目的的培养。

  (1)首先要注重文化知识与中外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全面提高文化与艺术方面的修养。文化修养与对外部事物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直接有关。文化修养不足的演奏者,在表达作品意境、诠释作品内涵的程度必然受到一定局限。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有着相同之处,在产生背景、社会功效、创作与欣赏均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许多钢琴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有关甚至是直接受文学作品启迪而创作的。古今中外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奇、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精华。各个流派、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钢琴音乐往往特色各具、意境迥然,对它们的感受的理解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这是文艺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的具体反映,也是钢琴演奏家借以阐释作品、揭示内涵的基本依据。纵观古今中外享誉乐坛的钢琴演奏大师,无不自幼受到文化艺术方面的严格教育与浓郁熏陶,无不具有深厚而扎实文学艺术修养。钢琴演奏这棵大树只有深深植根于艺术与文化的肥沃土壤,方可枝叶茂盛,果实累累。

  (2)其次要注重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音乐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宏观把握、微观分析钢琴音乐作品的能力。钢琴是和声与复调类的乐器,钢琴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乐队作品的浓缩。如同指挥家指挥乐队(无论管弦乐队还是民族乐队)需要音乐理论这一基础知识一样,钢琴家驾驭钢琴同样离不开音乐基本理论。否则,便无法通晓钢琴作品的和声配置、复调形式、织体特点、曲式结构,便无法做到胸有成竹,不仅直接影响对具体作品的感受、理解与表达,而且还会影响钢琴演奏整体水平的提高。中外古今音乐史上,不少钢琴家同时身兼作曲家或指挥家的例子举不胜举;即使专职演奏家或教师,对诸多部钢琴作品了如指掌亦比比皆是。这其中的奥妙当然并非他们超人一等,而是对音乐理论的熟练掌握与运用密切相关。

  (3)要注重对于一切优秀音乐作品,包括中外钢琴音乐、交响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特别要注重对于优秀钢琴演奏家的演奏的欣赏,以便博采众长半岛·体育官网、融会贯通,逐步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演奏风格。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运用听觉器官大量欣赏,可以直接有效地吸取艺术精华、培养良好的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领略作品的韵味与内涵、洞悉作品的情绪与意境。欣赏优秀的钢琴音乐,可以深入地体味作品处理方面的细微差异;欣赏中外管弦乐与民族管弦乐,可以有益于发挥钢琴演奏和声与复调的独特作用;欣赏民族民间音乐,可以更准确地表现中国钢琴音乐的东方神韵。而当今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传播媒介,则为音乐作品的传播普及开辟了多种途径。录音录相、广播电视、舞台演出、电影放映等形式使音乐欣赏成为举手之劳。

  一切有志于钢琴演奏者,应该利用可能的传播工具,自由遨游音乐的海洋,不断扩大艺术视野,努力深化音乐的造诣,对培养钢琴演奏所必备的良好乐感是有必要的。

  一个钢琴弹奏者有了良好的乐感,并不一定都成为优秀的钢琴家。在具体的演奏实践中,还必须在良好乐感的基础上,注意对具体作品的正确理解和精妙表达。乐感的理解和表达涉及许多方面,但有二点是必须注意的。

  一是要认识到乐感理解是因人而异的,它受不同时代、环境、个人遭遇的影响,又被不同个性、兴趣、愿望所左右。19世纪是古典音乐大师辈出的年代,但众多大师的风格几乎没有什么雷同。因此,在借鉴他人乐感理解的基础上,须有自己的独特的、散发着个人魅力的乐感理解。只有这样,你的乐感才是你自己的,你的乐感表达才是有创造性的。二是要注意将乐感的理解和表达与娴熟的演奏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乐感是指人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通常表现为人在音乐欣赏或音乐表现时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能力。前者的表现是隐性的,潜在于人的内心活动;而后者则将这种内心活动付诸音响传达出来。而钢琴演奏中的乐感是指对钢琴音乐作品内在涵义的深刻表现能力。人们常讲要用“内心歌唱”,要“有表情地”弹奏,亦即此意,就是指演奏要有乐感。它是音乐表演艺术(演唱,演奏)的灵魂,更是钢琴演奏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决定青年钢琴家成为艺术家的关键。乐感的状况对于钢琴表演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在音乐欣赏中,一个人若难以或不能真切地感受到音乐的美,便认为他的乐感不好;同样,在音乐表现中,一个人若难以或不能贴切地传达音乐的美,我们也会认为他的乐感不好,因而乐感这一概念的涵义应当包括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两方面。

  在钢琴演奏中,演奏家面对现成的曲词作品要追思音乐原旨,发掘其中真谛,也要结合自己的理解感受,用手指在琴上将之表现出来,将带有自己鲜明个性色彩的对生活的感受、愿望化为音乐叙述以示他人,进行由知而感的创造。可以这么说,支配着手指的是对乐曲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弹奏者的乐感状况。

  对于乐感的来源,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乐感是先天性的,父母给的,有人则认为乐感是后天性的,经过学习得来的。前一种观点可以由此而决定一个人可否从事音乐艺术表演事业;后一种观点是任何人都可通过勤学苦练而获得演奏艺术所必备的乐感条件。以上两种观点,中外古今无数事实证明,无论先天论还是后天论都是片面的。应该承认,人的大脑器官对于音乐的感知反应是有差别的。听到同一音乐片段,有人能浮想联翩,有人却充耳不闻;有人可手舞足蹈,有人却无动于衷。显然对于非音乐的耳朵,再动听的音乐也是没有价值的。然而,玉不琢不成器。对于音乐具有良好的乐感,只是具备了从事钢琴表演艺术的某一方面的先天条件。钢琴演奏所需要的乐感,是需要经过一定专业训练的,是需要通过演奏技巧来表达的,达到一定专业程度的、具有艺术价值的乐感。这种有别于自然状态的乐感需要一定的天赋,但更需要有目的的培养。

  (1)首先要注重文化知识与中外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全面提高文化与艺术方面的修养。文化修养与对外部事物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直接有关。文化修养不足的演奏者,在表达作品意境、诠释作品内涵的程度必然受到一定局限。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有着相同之处,在产生背景、社会功效、创作与欣赏均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许多钢琴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有关甚至是直接受文学作品启迪而创作的。古今中外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奇、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精华。各个流派、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钢琴音乐往往特色各具、意境迥然,对它们的感受的理解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这是文艺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的具体反映,也是钢琴演奏家借以阐释作品、揭示内涵的基本依据。纵观古今中外享誉乐坛的钢琴演奏大师,无不自幼受到文化艺术方面的严格教育与浓郁熏陶,无不具有深厚而扎实文学艺术修养。钢琴演奏这棵大树只有深深植根于艺术与文化的肥沃土壤,方可枝叶茂盛,果实累累。

  (2)其次要注重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音乐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宏观把握、微观分析钢琴音乐作品的能力。钢琴是和声与复调类的乐器,钢琴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乐队作品的浓缩。如同指挥家指挥乐队(无论管弦乐队还是民族乐队)需要音乐理论这一基础知识一样,钢琴家驾驭钢琴同样离不开音乐基本理论。否则,便无法通晓钢琴作品的和声配置、复调形式、织体特点、曲式结构,便无法做到胸有成竹,不仅直接影响对具体作品的感受、理解与表达,而且还会影响钢琴演奏整体水平的提高。中外古今音乐史上,不少钢琴家同时身兼作曲家或指挥家的例子举不胜举;即使专职演奏家或教师,对诸多部钢琴作品了如指掌亦比比皆是。这其中的奥妙当然并非他们超人一等,而是对音乐理论的熟练掌握与运用密切相关。

  (3)要注重对于一切优秀音乐作品,包括中外钢琴音乐、交响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特别要注重对于优秀钢琴演奏家的演奏的欣赏,以便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逐步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演奏风格。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运用听觉器官大量欣赏,可以直接有效地吸取艺术精华、培养良好的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领略作品的韵味与内涵、洞悉作品的情绪与意境。欣赏优秀的钢琴音乐,可以深入地体味作品处理方面的细微差异;欣赏中外管弦乐与民族管弦乐,可以有益于发挥钢琴演奏和声与复调的独特作用;欣赏民族民间音乐,可以更准确地表现中国钢琴音乐的东方神韵。而当今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传播媒介,则为音乐作品的传播普及开辟了多种途径。录音录相、广播电视、舞台演出、电影放映等形式使音乐欣赏成为举手之劳。

  一切有志于钢琴演奏者,应该利用可能的传播工具,自由遨游音乐的海洋,不断扩大艺术视野,努力深化音乐的造诣,对培养钢琴演奏所必备的良好乐感是有必要的。

  一个钢琴弹奏者有了良好的乐感,并不一定都成为优秀的钢琴家。在具体的演奏实践中,还必须在良好乐感的基础上,注意对具体作品的正确理解和精妙表达。乐感的理解和表达涉及许多方面,但有二点是必须注意的。

  一是要认识到乐感理解是因人而异的,它受不同时代、环境、个人遭遇的影响,又被不同个性、兴趣、愿望所左右。19世纪是古典音乐大师辈出的年代,但众多大师的风格几乎没有什么雷同。因此,在借鉴他人乐感理解的基础上,须有自己的独特的、散发着个人魅力的乐感理解。只有这样,你的乐感才是你自己的,你的乐感表达才是有创造性的。二是要注意将乐感的理解和表达与娴熟的演奏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钢琴艺术指导在器乐艺术、声乐艺术及舞蹈艺术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钢琴艺术指导的潜在价值进行深层次挖掘,继而对钢琴在音乐领域的优势、钢琴艺术指导在高校音乐教育及高校钢琴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

  钢琴作为乐器的一种,钢琴艺术指导离不开对器乐艺术的指导,因器乐的表现相对复杂,而且钢琴的演奏不像声乐作品附有歌词,所以在器乐艺术的指导上难度相对较大,更加注重演奏者与伴奏者的合作度和默契度,对于音乐的主题只能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和不断起伏的音乐旋律来表达,让音乐形象在合作和表现中更加鲜明[1]。除此之外,器乐的音域和音色与人声不同,同时,与声乐作品相比,器乐作品的篇幅更大,在调性变化和曲式结构上表现更加复杂,从而要求钢琴的伴奏者不仅要与演奏者配合默契,还要对作品的演奏技巧完全掌握,对于音乐的整体风格和作品中所含有的情绪变化应能精准把控[2]。

  钢琴艺术指导中也包括声乐艺术的指导,只有将声乐艺术与歌唱相互结合,构成一个整体,才能完全体现音乐作品的艺术及思想内涵。因此,声乐艺术是钢琴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性标志,同时能体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如今艺术学院在声乐教学中,尤其是演唱艺术的实践中,都非常重视演唱者与钢琴的配合配合。好的钢琴伴奏,不仅能够为演唱锦上添花,同时将演唱作品中丰富的情感淋漓尽致表现出来,使演唱者的表现更加完美。因此,钢琴伴奏者在进行伴奏之前,应充分把握好不同音乐作品的不同情感体现,在钢琴艺术上做出规范合理的处理,使钢琴的演奏与演唱者的作品风格保持一致,加强音乐作品的渲染力度。

  除了器乐艺术上的指导对声乐艺术上的指导,钢琴的艺术指导还包含舞蹈艺术上的指导。舞蹈艺术是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和表演形式,既是钢琴艺术指导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又是舞蹈音乐中的重要部分。舞蹈者与钢琴相结合,体现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训练舞蹈者的基本功,使舞蹈作品完整体现中。除此之外,舞蹈艺术不仅对于钢琴技巧的掌握要求高,同时对于舞蹈的构成、形式及基本动作都要了解和熟悉,将舞蹈中的语言和音乐作品中的情绪相互融合,达到钢琴的演奏和舞蹈完美合一的目的,强化舞蹈作品的表现效果[3]。

  1.钢琴的音色多样。与其他的伴奏乐器相比,钢琴在音色上具有极强的优势,钢琴的音色是通过敲击琴弦发出原始音,再通过共振形成音色。手指触碰琴键的力量不同,钢琴的音色也就不同,力度重,钢琴的音色强劲浑厚,力度轻,钢琴的音色轻柔细腻。除此之外,钢琴具有极强的模仿力。例如,手指轻触琴键,钢琴所表现出的音色和长笛相近;如果换成手掌触及琴键,钢琴所表现出的音色与小提琴相近;力度更大时,钢琴表现出与号类乐器十分相近的音色正是因为此种原因,钢琴被人称为乐器之王。

  2.音域宽广。钢琴的琴键多达八十多,音域相当宽广,一般弦乐器只能演奏五个八度,而钢琴可演奏七个。宽广的音域让钢琴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广,无论伴奏任何曲目,钢琴都能根据自身的音域完成伴奏。除此之外,钢琴还能伴奏各种音乐形式,同时能与任何其他的乐器进行合奏。

  3.普及性较广。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就目前的市场来看,钢琴培训班很多且还在不断增加,表明练习钢琴的人越来越多,并且,钢琴相对于很多西方乐器来说,已经相当成熟,且拥有众多优势,价格也能被人们接受,因此普及性较广[4]。

  1.钢琴是一件功能强大的乐器,有八十多个琴键,七个八度的音域,使钢琴在共鸣效果、音域和音色上具有极强的优势。如今的音乐教学,伴奏已经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在众多伴奏的乐器中,钢琴因自身的独特优势成为最佳选择,钢琴伴奏能够替代众多乐器的合奏,不仅在音乐的教学中省时省力,还有效降低了音乐教学的成本。钢琴伴奏在音乐教学中,不仅能够节省资源,同时能为演唱者或者舞蹈者锦上添花,发挥出钢琴所特有的效果。

  2.除了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综合性作用,钢琴在声乐教学的其他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在舞台情绪表达、声乐特殊技巧应用及呼吸节奏上的训练等方面,钢琴都能发挥出色。声乐教学中,呼吸节奏是重要内容之一,演唱者通过训练,对音乐中的生理音准能够准确掌握,呼吸的节奏要保持与音乐节奏一致,这时钢琴的伴奏就能起到很强的引导作用。钢琴伴奏具有良好的音准和音色,表现力和穿透力都比较强,声乐教学中,如果钢琴伴奏能够掌握准确,对学生的呼吸节奏能够给予很强的调节和引导,让其与音乐作品的节奏达到同步。除此之外,音乐教学中一些美声唱法技巧很难掌握,如果利用钢琴伴奏,通过钢琴按键手法的不同,通过震音、跳音引导演唱者准确掌握节点的变化技巧。同时,音乐作品中的情境和感情能通过钢琴伴奏表现出来,让演唱者能够通过钢琴的演奏旋律对作品的整体情感准确把握,利用钢琴的音域、音色及表现力,引导演唱者深入到音乐作品之中,给观众传达出作品的精髓[5]。

  1.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在钢琴教学中,很多教学课程都注重学生的钢琴独奏,而在配合其他表演者方面没有引起重视,尤其在演唱的伴奏上。目前,很多钢琴专业的学生缺失伴奏能力。事实上,作为一个歌唱的钢琴伴奏者,不仅要掌握节奏与音符的准确程度,更要在演唱者演唱的同时做好恰当的承接,不仅给前奏做好铺垫,同时要在歌曲的结尾做好未尽之意的抒发,这都需要钢琴的伴奏者掌握伴奏技巧。因此,钢琴艺术指导在这时就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如何做好伴奏配角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弥补高校钢琴专业教学的缺憾。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钢琴专业主要科目有钢琴伴奏、双钢琴合奏、室内乐重奏、钢琴即兴编奏、曲式分析、复调、和声理论课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我们可以看出,钢琴教学更偏向以钢琴为中心。对于一些钢琴伴奏的课程,通常采取与其他乐器相互伴奏的教学手段,给声乐教学中使用钢琴伴奏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由于课时较少,学生对钢琴在声乐中的伴奏知识接触不多,导致伴奏能力不强,因此,钢琴艺术指导课程的开设,可以弥补我国高校钢琴专业教学存在的缺憾和空白。

  3.符合就业市场行情。我国目前的普通高校以及高职院校,都逐渐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结合当下的市场行情和行业需求,不断做出课程调整和创新,音乐同样如此[6]。但是,目前的普通高校以及高职院校,很多音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没能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只有其中一小部分,因为机遇或者天赋,成为职业的音乐人。因此,钢琴艺术的指导,加强学生在钢琴伴奏上的技能,能够让学生满足音乐行业对钢琴人才的需求,顺应社会的发展,让学生能够以钢琴伴奏作为一项生存技能。

  综上所述,我国众多的乐器,尤其是传统民族乐器,占有很大的比例,以至于钢琴发挥的作用被稀释,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实际上,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具有其他乐器取代不了的作用。因此,艺术院校应该加强对钢琴艺术指导的重视,发挥钢琴艺术指导的潜在价值,培育更多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音乐人才。

  [1]卢鹏.浅谈高等院校音乐表演专业钢琴艺术指导课的四性[J].北方音乐,2013(02):03-04.

  [2]刘丽娟.论钢琴艺术指导课的价值取向[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02):14-17.

  [3]沈乃凡.提高素质教育,培养工作能力,开设钢琴艺术指导课[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7(04):20-23.

  [4]赵静.基于特殊教育的钢琴艺术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方音乐,2016(18):16-18.

  [5]王琦.针对俄罗斯钢琴艺术对我国钢琴艺术的影响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6(04):05-06.

  任何形式的文化从其诞生再到发展,都会受到历史文化的制约和影响,钢琴文化也一样。从我国钢琴发展的整个历程到当今中国乐坛,其成就值得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感到骄傲和自豪。中国是钢琴文化的后来者,在学习西方钢琴文化时,要对钢琴文化进行一个全面的认识,纵观其各方面的发展历程,结合现阶段中国钢琴文化的发展问题,找到科学的解决依据。

  在中国钢琴家能够独立举办钢琴演奏会之前,一部分音乐家已经开始创作带有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了,这对唤起我国创作民族钢琴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适应我国钢琴艺术发展的初期教育需要,因此早期的钢琴曲目大多数来源于教师,由于当时印刷困难,钢琴曲谱的传播都是依靠手抄形式,能够流传下来的仅仅是公开发表在杂志上的几篇。目前我国保存的第一首自己创作出版的钢琴曲谱是1915年赵元任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和平进行曲》,虽然曲谱简单,但是却对我国钢琴创作的初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改变了原来依词填曲的创作方式,开始进行独立创作钢琴乐曲,是我国近代钢琴艺术创作的标志。在具有资本主义民族特色的的影响下,中国的钢琴音乐最早来源于民间,这也为我国民族钢琴文化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种特色的钢琴音乐使西方的钢琴艺术与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相连接,将两者的音律连接起来,如作品《锯大缸》的创作就是依托于民族音乐,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的和声配奏,在这个基础之上,一些声乐伴奏形式的作品也逐渐产生。这些艺术作品具有西方艺术特点和东方民族特色,为接下来中国钢琴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34年,一位俄罗斯作曲家在中国首次举办了音乐创作评奖活动,这次评奖的的标准就是带有中国风格特色的钢琴音乐曲目,这对当时还处于创作初期的中国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获奖的作品有《摇篮曲》、《序曲》等,从这些音乐的风格和特色上看,创作家们普遍摒弃了大段沉重的和旋连接,追求简洁的曲式结构和清晰的旋律节奏。对于这次音乐活动带来的影响,魏延格老师曾经这样说过:“那时的中国钢琴创作属于初步阶段,对于欧洲音乐理论和音乐工具产生的问题很多还不明确。但是可以看出,欧洲音乐理论大致可以与中国的音乐实践相结合,但是不能完全照搬,必须要结合中国的文化特点来进行吸收,选取那些对中国音乐艺术文化有帮助的部分。”评选活动中的作品《牧童短笛》曾被齐而品在世界各地进行演奏,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记录了我国钢琴创作的过程,从早期的探索研究,到进行真正的艺术创作,《牧童短笛》是音乐创作发展的里程碑。

  在钢琴的创作初期,很多作曲家都熟练钢琴乐器的演奏技艺和专业的音乐处理,在加上很多的钢琴家也在进行音乐创作,这就使中国新兴的钢琴文化更加的专业。从整个音乐创作史上看,优秀的钢琴作品必须由音乐家去独立担当完成,这些音乐家都是集钢琴演奏和作曲于一身,因此,关于中国音乐的音乐技能和素养,是中国音乐创作时应该要考虑的问题。

  在钢琴艺术刚刚在我国产生影响时,中国没有能力去举办一场钢琴演奏会,当时能够组织音乐演奏会的都是外国著名的演奏家被邀请来到中国进行演奏。这些演奏家的演出,使当时的中国钢琴音乐影响盛况空前,演奏家们的表演也促进了西方艺术文化在中国钢琴艺术文化中的传播和发展。20世纪30年代后期,有几位来自白俄罗斯的音乐教授来到上海进行钢琴演奏传教,他们的教学对中国演奏技能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他们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使他们的教学成为了中国音乐教学中优良的传统。在他们的教学指导下,中国一些还处于较低水平的钢琴演奏家的演奏技能迅速提升到了高等专业钢琴演奏的水平上。在1935年5月中旬,中国钢琴家们在上海举办了我国钢琴艺术演奏历史上第一次独奏演唱会,这在当时的钢琴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次演奏会的成功举办,说明了我国的钢琴演奏家善于吸收各国的音乐技术精华,并能与自身的音乐艺术相融合,是世界钢琴界上充满竞争力和无限潜力的新力量。

  改革开放以后,世界各国的钢琴演奏家门纷纷来到中国进行演奏和宣讲,使得国外先进的演奏技术和音乐理念在中国广泛流传,他们的演奏经验开阔了中国钢琴家们的视野,中国钢琴家们的创作获得了更多的灵感。在老一辈们钢琴家们的带领下,新一代的钢琴家们也开始在钢琴舞台上展现出自己的风采,如朗朗和李云迪等,他们在钢琴演奏上的成功说明了我国钢琴演奏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中国钢琴演奏家已经得到了世界钢琴家们的广泛认可。我国的钢琴演奏已经从最初的模仿还是转向了创造出带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文化。国际钢琴界也在举办世界范围内的钢琴演奏比赛,这不但可以融合世界各地钢琴演奏的技术和特色,同时也能推动国际化的钢琴演奏的发展。

  纵观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奏,都是从初期的模仿外国音乐文化理念到逐渐的进行带有中国特色的钢琴艺术创作。我国的钢琴演奏家们在汲取了西方钢琴文化艺术的精华后,结合我国民族特色文化,将中国钢琴艺术逐渐的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钢琴文化给我们整个民族带来的变化,特别是当中国的钢琴演奏技能达到世界水平的时候,中国民族文化也在世界文化领域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在研究中国钢琴文化的发展那时,要结合历史角度去分析,认真研究各个阶段钢琴艺术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从而让钢琴艺术在中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钢琴演奏是地方艺术院校音乐专业方向的传统学科,其普及和应用面最广。地方艺术院校钢琴演奏专业的学生除了钢琴演奏主修课外,还需要学习音乐基础理论、音乐基础技能、音乐教育等相关课程。多年来,钢琴演奏专业是以演奏钢琴为主要职业目标的钢琴学习,培养的是“专业钢琴表演性人才”。在教学上强调技术手段和艺术修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合奏能力与独奏能力。根据钢琴演奏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按照“专业钢琴表演性人才”的要求,设置“键盘艺术史”“钢琴教学法”“ 钢琴文献”“钢琴伴奏实践”等课程,为使学生积累大量的钢琴文献,演奏曲目库中多以西方钢琴作品为主。主科教学采取个别授课制,即专业教师负责制,个别课是钢琴技巧训练和钢琴文献的演奏课,主课教师首先参照本专业教学大纲规定的曲目、进度、标准,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并一对一地对学生进行严格科学的专业基本功训练和钢琴文献的演绎指教。

  中国的钢琴教学模式直接承袭了西方钢琴的教学模式,百余年来专业教师负责制和西方钢琴教材的运用一直是传统钢琴教学的特色。在当代中国,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一,传统的钢琴演奏专业是专业教师负责制,采用“一对一”的个体教学模式。即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形象直观地传授技巧,准确及时地纠正错误,是解决技术学习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艺术个性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实施多年,并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教材体系,从而使这种模式不可替代并长期沿袭。这种个体式、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误区和弊端,如门户之见、过分依赖教师的个人能力与经验,容易造成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够全面。其二,传统的钢琴教学一直使用西方的钢琴文献为主要教材,中国钢琴曲仅仅是补充教材,广西钢琴作品更是少之又少。这样的教学导致钢琴演奏技能与表现地方作品的脱节。基于此,地方艺术院校钢琴教学的多元化路径实践势在必行。

  钢琴教学的多元化教学理念,肯定西方钢琴演奏技术来表现地方钢琴文献的教学思路,通过整合钢琴演奏、钢琴教学、地方作曲家等资源,完善钢琴演奏学科专业课程群和建设广西钢琴作品教材,形成钢琴演奏者和钢琴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梯队建设,围绕钢琴教师队伍、高层次钢琴演奏人才、地方钢琴教材的建设,建立钢琴教学的多元化路径,进一步丰富钢琴教学的手段,完善钢琴教W体系和人才培养。同时也是钢琴艺术民族化、本土化探索过程中的教学实践,是钢琴艺术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尝试。广西艺术学院钢琴教学多元化路径实践是依托地方性艺术院校的特点及学校所设的钢琴课的特点而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在钢琴教学中实施多元化教学方式,就是希望突破艺术院校中钢琴演奏课的个别课授课形式、教师单个负责制、重经验指导技能操作的教学模式和仅以西方钢琴作品为文本的教学手段,以课题群团队的研究、教学形式,实现钢琴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成为传统钢琴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

  1.多学派教师共同执教。教师学缘丰富是钢琴学科发展的动力源泉。钢琴是西方舶来品、乐器之王,钢琴教学为传统学科,钢琴学派林立。广西艺术学院主要利用教师的不同学缘,以课题团队建设的形式,直观地带动教师和学生吸收世界先进教学理念以规范、丰富学院钢琴专业教学。同时,合理利用教师特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拓展钢琴演奏教学的领域。结合钢琴教学的特点,学校老师实施了多流派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例如:国家公派留学于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毕丽君老师主持的教改课题“俄罗斯钢琴学派教学理念与演奏风格的研究与实践”,学成于法国的室内乐演奏博士梁F昱主持的省级科研课题“法国当代钢琴作品研究”“钢琴室内乐演奏教学研究”等。课题的汇报音乐会都是在主课教师的个别授课基础上,加入课题团队教学模式完成的。因此,通过课题团队的合作,参与的教师能够学习不同钢琴学派的教学理念及不同地域文化的审美诠释;参与的学生享受到在自己专业主课教师教学的基础上接受课题主持教师的指导,例如在留法博士梁F昱主持的“法国当代钢琴作品研究”课题中,学生演奏法国印象派德彪西的作品,不仅接受参与教师的指导,还能得到法国学派造诣颇深的梁F昱老师的指导。这样的课题研究成果直接作用于教学实践,成果展示音乐会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提供平台,同时也提供教师和学生自我提升与横向学习交流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团队中的教师和学生在钢琴教学与演奏技能上共同提升。

  2.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广西艺术学院是全国艺术门类较为齐全的艺术院校,有利于钢琴演奏教学与其他艺术学科的交叉融合,将多感官、多形式、跨学科的多元审美教育模式引入钢琴演奏专业教学中。侯忆皓主持的省级教改课题“钢琴教学对视觉艺术的联觉研究与实践”和余立主持的课题“山水画意境对中国钢琴演奏家内在影响的研究”,参与成员就有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师;李俊主持的教改课题“综合音乐感在钢琴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参与成员包括钢琴教师、音乐基础理论教师、音乐教学法教师;赵宇主持的教改课题“贝多芬钢琴协奏曲与双排键电子器的研究与实践”,参与的成员是钢琴教师与双排键电子琴教师。这种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课题研究,不仅拓宽艺术认知的领域,还能借鉴不同门类的艺术表现手段丰富钢琴语言的诠释。如视觉艺术的具象与钢琴音乐的抽象艺术相结合,声乐歌唱气息、舞蹈律动、民族乐器表现手法等都对钢琴艺术的诠释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另外,还可利用校园环境资源引导学生观看画展和舞蹈展演,听取其他学科专家讲座,选修其他艺术门类课程等多种途径,对美术、建筑、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引导学生进入更广阔的艺术空间,帮助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形式理解审美对象的结构构成和艺术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感受能力和审美水平,使学生逐步建立全面、开放的艺术观和具有个性的审美观。

  首先,钢琴作为西洋乐器之王而盛传了三百多年,传统钢琴教材已是系统化、体系化的西方钢琴文献,并且作品量浩如烟海,学派林立,因此,使用和钻研传统教材是学科教学质量的保证。在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师对传统教材的研究方面,都在做进一步的完善工作并获得大量研究成果。如论文《莫扎特钢琴协奏曲K488乐队部分的演奏技术》《贝多芬音乐与西方文学的内在联系》《析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李斯特改编威尔第歌剧〈埃尔南尼〉演奏分析》等几十篇都是使用传统教材的研究成果。

  其次,创建钢琴教学课程群。围绕原来“钢琴技能独奏”主课,建立“钢琴教学法”“钢琴文献研究”“西方钢琴艺术史”“俄罗斯音乐概览课程”“近现代钢琴作品赏析”等专业课程群,完善钢琴学科的建设,更好地作用于技能教学,为规范弹奏技术、掌握艰深技巧、准确诠释文化内涵提供科学、客观依据。近几年来,项目团队成员与所教学生的专业能力上也空前提升,在金钟奖、小金钟奖、全国高校音乐教育钢琴比赛等重大赛事及省部级以上的钢琴专业比赛上获奖上百人次。

  2.地方教材的建设与演绎研究。广西艺术学院地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在推广与传承地方民族文化方面,钢琴乐器演奏教学不仅要利用其受众面最广优势担起责任,还要建立具有广西艺术学院区域特色的钢琴演奏教学品牌,凸显钢琴演奏专业建设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教学特色。因此,项目实践重点即为建立广西钢琴作品教材库,并从演奏艺术的角度对广西民族特性钢琴作品专门的整体研究。

  首先,建立广西钢琴作品教材库。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建立以广西世居民族的整体概貌为主要内容的广西钢琴作品教材库。分两步走,一是整理现有广西钢琴作品,梳理出经过时间与市场检验的优秀作品。二是对缺失或较少民族题材的作品通^向学院的作曲教师约稿填补空白。这些作品也已在文化部与广西人民政府举办的“中国―东盟‘红铜鼓’――艺术教育展演”、广西艺术学院举办的“中国东盟音乐周”上有不俗的表现。由此带动钢琴系与作曲系的合作,形成科研―创作―教学一体化。教材库的作品收集求达顾全广西区域各民族,作品创作者也呈现老、中、青年龄结构,作曲技法多样化。这些作品不是单纯的广西传统音乐的改编曲,还是广西传统音乐形态特征的体现,是广西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的艺术化映现,这些作品集中展现了广西各民族的精神内涵及民族神韵,揭示了钢琴作品中广西民族音乐的特征。

  其次,撰写广西钢琴文献演奏研究。在广西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作品本体及其特征和形成这些特征的背景与原因,并将演奏技法与民族风格进行实质性的研究,拓展钢琴的表现方式与手法,探索模拟民间音乐音响、诠释广西民族特色及其文化内涵的演奏技法并及时在教学中实践。培养熟练掌握多种流派钢琴演奏技巧,并能娴熟地将其运用在地方钢琴作品中的高层次钢琴演奏人才,更好地文化服务广西。如2016年中国―东盟“红铜鼓”艺术教育展演中学校研究生演奏吕军辉的创编作品《水族端节》获得优秀作品奖;在中国―东盟音乐周上,丁铃创作的毛南族作品《花竹帽》、邱玉兰创作的水族作品《水上船歌》等,大受国内外知名专家的赞誉。广西钢琴作品演奏正在逐渐登上广西各地舞台,发挥钢琴在音域、音响、层次、音乐组织等多方面的表现特点,赋予原生民歌、民族文化更丰富、更易传播的生命力。

  总之,广西艺术学院钢琴专业教学改革依据地域文化特色与学院的专业特色,以师资与教材的多元化为路径,滋生出体现地域与学科专业特色的课题群,形成以研促教,以教促研,使整个学科良性发展、快速提升的局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艺术实践活动与音乐比赛成果及培养的钢琴专业人才,不断增加广西地方钢琴作品为教材,钻研诠释本土钢琴作品的韵味。同时,张扬地区教学特色,弘扬本土文化特色资源与地域文化品牌建设相结合,整合教师资源进行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现钢琴教学的本土化,凸显钢琴演奏专业建设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教学特色。

  昭示了民族化之历程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利用钢琴发展本国民族音乐文化事业作出卓越贡献,比如,被称为“钢琴诗人”的钢琴演奏家、作曲家肖邦,一生都以钢琴艺术弘扬本民族音乐文化,创作、演出了大量的地地道道的波兰风格钢琴音乐。这些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波兰韵味,放射出波兰文化的灿烂光彩,没有任何人能像他那样满怀热情地写作波兰音乐。肖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他以钢琴独创性地描绘波兰的风土人情,反映波兰的民族气质、弘扬波兰的民族文化。他所创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舞曲,如威武雄壮的波兰舞曲、精致细腻的玛祖卡舞曲、诗情画意的圆舞曲等等,都是些美妙无比的音乐,像是用地道的波兰方言书写的碧玉般的篇章,构成了肖邦钢琴音乐作品极其鲜明且无可比拟的民族特征。还有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也创作了大量的具有鲜明的匈牙利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并把马尔加文化推上世界舞台。由于他们认识到复兴自己民族音乐艺术事业的光荣使命,因而为其倾注了毕生精力,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得以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大p币。

  钢琴音乐的发展,比西欧慢了一大步,直到19世纪中叶才逐渐出现职业钢琴家。尼克莱鲁宾斯坦更是一位大名鼎鼎的钢琴家兼作曲家,在他培植下,开创了著名的“钢琴乐派”。除他之外,还有格林卡、强力集团和柴可夫斯基等著名音乐家,都为发展俄罗斯钢琴音乐作出了杰出贡献。巴拉基烈夫的钢琴曲《伊斯兰、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以及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等是钢琴音乐向全世界炫耀的金字塔。进入20世纪,强大的钢琴艺术使全世界震惊,这就是出身于莫斯科音乐院的史克里亚宾和拉赫玛尼诺夫所谱出的钢琴音乐与展现的钢琴演奏技巧,再加上由圣彼得堡音乐院培训出来的普罗柯菲耶夫那冲击式的钢琴技艺,更是锦上添花。

  由于当时印刷乐谱困难,流传下来的只有公开发表的几首。目前留下资料的中国自己创作的钢琴曲、最早见于《科学杂志》1915年第1期载赵元任所作《和平进行曲》,作者以欧洲的功能和声为主导,融进我国的民族音调,由于和声对旋律发展影响,使得该曲的旋律成为民族音调与欧洲音乐的结合。这些产生于20世纪初的中国早期钢琴小曲,对钢琴曲民族化的创作与演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五四以来,一些专业音乐家吸取西洋音乐之精华,创作了不少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的钢琴曲。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以我国民族音乐素材为基调,大胆借鉴欧洲传统复调音乐的创作技法,主题鲜明,旋律优美,是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史上第一个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的优秀典范。49年以来,陆续涌现了一大批很有特色的钢琴作品,突出的代表作有丁善德的《:儿童组曲》、瞿维的《花鼓》、黎英海的《夕阳箫鼓》、殷承宗、储望华等的《黄河钢琴协奏曲》等等。这类作品,取材新颖,形式多样,体裁也不断拓宽,较多地借鉴了西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一些手法。近年来,一些优秀的钢琴作品又在不断地问世。如从1980年以后,历届钢琴作品比赛的作品来看,作曲家陆培的《山歌与铜鼓乐,获1984年中央音乐学院征集中国钢琴作品评比二等奖,此曲把现代十二音的作曲技法大胆地与广西民间音调结合在~起,并运用了一些特殊的演奏技法。效果新颖,别具匠心,可以说是一首极具浓郁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开山之作。作曲家陈怡的《多耶,获1985年“全国第四届音乐作品(钢琴、欧洲弦乐器独奏、重奏)评奖”一等奖,该作品创作于1984年,多耶是一种古老的广西侗族传统舞蹈形式。领舞者喊唱即兴致辞。众人围圈慢步舞蹈并和以呀多耶。用于节庆及迎客场面。作曲家越晓生创作的《太极。

微站点
查看微站点
个人中心
人工客服
购物车
回顶部